呼吸窘迫症候群
(990914)

 呼吸窘迫症候群                      PICU

英文診斷: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RDS)

定義:新生兒或早產兒肺部成熟度不夠,生產肺泡內表面活化素的第二型肺泡細胞分泌不足,致肺泡塌陷或張開不全,換氣不足以致呼吸困難之情形。

評估:病人出生史、孕婦懷孕週數、生產方式、出生體重、孕婦懷孕期間有無特別病史。

病人單位用物:新生兒處理台、EKG monitor and oximeter Ventilator suction 設備、 on IV line 用物(UA UV line)、O-G tube

實驗室檢查

1.抽血項目:CBC/DC BCS ABG CRP B/C

2. F/U Chest X-ray

臨床表徵

1.呼吸急促:規則而快速>60次/分

2.呼吸呻吟聲:因會厭部分關閉,當病人呼氣時,嘗試去保持呼氣正壓使肺部擴張的結果。

3.胸肋凹、鼻翼煽動:呼吸困難。

4.發紺:低血氧。

5.胸部聽診:呼吸音減低。

6.四肢水腫:微血管滲透壓改變。

  一般RDS在出生後4~6小時就發生,第2~3天時最嚴重,往後為恢復期(當排尿增加時)。

鑑別診斷:呼吸困難、早產、窒息,L:S比值小於2,CXR可反映出疾病嚴重度,因肺塌陷呈現出網狀顆粒的變化(毛玻璃變化)。

CXR可分四等級-

Grade 1:兩側肺可見毛玻璃影像。

Grade 2 :兩側肺可見毛玻璃影像及支氣管內有空氣影像,但肺和心臟的邊緣 仍區分清楚。

Grade 3 :除上述情形外,肺與心臟邊緣無法清楚分開。

Grade 4 :肺容量便小,且厲害的呈現一片白茫的變化。

治療

1.迅速紀錄體重:水分與藥物劑量基準縣。

2.體溫控制:減少耗氧。

3.監測心跳、呼吸、體溫、血壓。

4.放置腎動脈導管。

5.予抗生素治療﹔直至血液培養(-)。

6.X-Ray:RDS嚴重程度,及確定 echo UA UV line 位置。

7.一醫囑監測ABG變化

8.餵食:最後2~3天應予禁食,防麻痺性腸阻塞。

9.表面活性劑(surfactant)之使用:出生八小時內立即給予效果最好,可縮短呼吸器使用時間。               

臨床護理

1.觀察生命徵象、臉色變化、有無呼吸窘迫情形。

2.Q2h翻身。

3.觀察分泌物型態、顏色、量。

4.體溫監測:置 warmer 中,並集中護理。

5.注意有無脫水及水分過多情形。

九.參考資料

     廖素美(2008)嬰兒呼吸道窘迫症候群之預防與治療˙臨床醫學,61(1)12-19

       楊雅文、廖麗香、高雅慧(2007)產前類固醇在預防早產兒呼吸窘迫症候群之應˙台灣醫學,11(3)320-327

       陳家玉(2000)早產兒呼吸窘迫症候群之預防及治療Acta Paediatrica Sinica39(1)1-6

       黃靜薇林元淑(2004) 新生兒過性呼吸急促陳月枝總校閱,實用兒科護理(三版,148~149)‧台北:華杏。

       許惠玲、張玉珍(2004)一位母親面對呼吸窘迫患孩其壓力及調適行為長庚護14(2)191-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