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性麻痺
(990912)

腦性麻痺

英文診斷:Cerebral palsy


評估:1.清潔身體、身體評估。

2.監測生命徵象,on EKG moniter and Oximeter moniter

3.詢問病史,包括媽媽懷孕週數、生產方式、寶寶出生體重、發

病過程及有無口服藥等。

4.病因探討:患童動作機能、視力聽覺、語言能力評估。


準備病人單位及用物

病床、on IV line 用物、O2Ambu +Masksuction 用物、抽血用物

(CBC/DCBCSB/CDextroseCRPABG)、保護性約束帶。

定義

腦性麻痺是由於中樞神經系統的組織,在生長和發育的過程中受到損傷,導致運動功能障礙稱之。因椎體運動系統之運動皮質區、基底核、小腦等部位非漸進性的功能失常,所造成的肌肉控制障礙,常有感覺語言和認知的缺損,並非遺傳疾病。


發生率

腦性麻痺兒童最常見的永久性身體殘疾,佔活產之1.5-5/1000


致病原因

腦性麻痺可以是大腦的先天畸形所造成,各種引起腦損傷的因素,都可能造成腦性麻痺。包括產前因素(母體有糖尿病、母體有貧 血、子宮內感染、TORCH症候群、RhABO血型不合、腦部發育不全) 、產時因素(早產、急產、妊娠毒血症、腦部缺氧、產鉗夾傷)、產後因素(核黃疸、腦膜炎、頭部外傷、中毒、血糖過低 )。腦性麻痺的功能障礙,主要以運動失調為主。但神經組織多破壞時,往往並非侷限於動作神經,而可能涵蓋廣泛的部位,因此合併智能不足、語言障礙、活動力過強、學習障礙。


分類

1.大腦皮質、白質、小腦椎體核椎體束外系統均可能受侵害,因侵犯的部位和程度不同,症狀亦有異,可大致分為:

痙攣型(Spasticity):最常見的類型,約佔65 %,是大腦椎體系統病

變。其特徵為肌肉張力增加、經常無力伸展、反射增加、原始反射持續

時間延長。攣縮有馬蹄足、剪刀式步態(因髖關節前傾使腳尖朝內,及膝

關節曲屈,走路時腳趾尖伸直,且雙腳交叉)

手足徐動型或指痙型(Athetoid type):發生率20-25%,為基底核及

椎體外病變。主要特徵:指痙症,即不自主、似蟲樣扭動的肌肉運動,

四肢及臉部肌肉發生不隨意的緩慢、扭曲動作,神經反射正常。常有聽

力喪失、耳聾、眼球向上凝視並麻痺情形。

強直型(Rigidity):伸肌及屈肌彼此抵抗,致使動作顯的僵硬。

運動失調行(Ataxic type):最少見,為小腦功能病變,平衡或協調障

礙,出現跨大步伐,快速的重覆動作即不協調的上肢動作。

震顫型(Termor):基底核及小腦病變,小肌肉出現規律性不隨意交

替或擺動動作。

無張力型(Atonia):肌肉缺乏張力,不能隨意動作,肌肉缺乏正常鬆

弛狀態的堅實感。

混合型:(Mixed):發生率15-40%,兼具上述各項之中2項或2項以

上者。

2.腦性麻痺的輕重程度,依神經肌肉受損程度可分為3項:

輕度:症狀輕微,可獨立完成日常生活的活動及照顧自己,不須支

架即可自己步行。

中度:症狀較重,需配合支架及裝置才能步行或做日常活動。

重度:病人有嚴重的運動機能障礙,通常合併有語言、智力等問題

,治療困難、進步緩慢,無法自己獨立生活,必須終生照顧。


臨床表徵

1.粗動作發展延遲:是腦性麻痺共通之症狀,所有之運動發展接遲緩,如坐、爬、站、走、跑、跳、等。隨年齡增長,兒童的運動能力與正常兒童之差距會愈來愈大。

2.運動功能障礙:

單測麻痺者會有不對稱之爬行姿勢。

雙測麻痺者,僅以手活動,讓身體爬行,而下支及髖部同時移動如

兔子之姿勢。

步態蹣跚不穩、協調性不佳。

出現不自主運動:如搖晃頭、作鬼臉、舌頭外吐、手指顫抖、腳趾

扭動等。

以腳趾站立或走路(馬蹄足)

吸吮及吞嚥無力,不易餵食;肌肉無力。

3.肌肉張力改變:臀部內縮肌及下肢痙攣,不易包尿布。當病童被拉起成坐姿

時,髖部及膝關節僵直。可能出現腳弓反張,並感受到抓握及穿衣服時肢體

僵硬。

4.姿勢異常:四肢痙攣異常僵直。俯臥時,臀部高於軀幹,四肢屈曲或靠於身

體下方。仰臥時,呈剪刀腿或腿伸展、蹠向內屈曲。半身麻痺者,手

臂內縮、手握拳、手肘內旋微彎、貼近軀幹。

5.反射異常:出生6 個月後、驚嚇反射、頸部強直反射及抓握反射仍然未消失,

甚至有反射過度情形。快速被動運動會引發肌肉群之反射過強、踝陣攣及伸

展反射。

6.發展障礙:體重增加遲緩、生展發育遲緩。聽力、視力及語言障礙。

7.病童的呼吸張力低,無法做有效咳嗽時,可給予濕的蒸氣吸入、叩擊、震顫

或姿位引流,必要時予以抽痰。

8.鼓勵病童自我照顧,如進食、穿衣等,並提供輔助食器,如如把手加墊之長

柄湯匙、吸管、可用手拿且不會滑的食物、開前襟及用拉鍊之衣物等。

9.依常規接受預防接種,並注意牙齒保健、做視力檢查等,以維護身體健康

10.評估家屬對病童疾病之了解程度、接受度、反應、平日互動情形、慣有的危

機處理方式及支持系統等,並提供相關資訊及轉介資源,如諮詢服務、父母

支持性團體、腦性麻痺聯合協會等。



參考資料

陳嘉玲(2006).腦性麻痺的定義及分類.健康世界24747-48

陳慧文(2006).腦性麻痺兒的生長及營養問題.健康世界246111-

118

黃玉苹、蔡森蔚、陳俊一、蔡淑芳(2007).探討一位腦性麻痺患孩父親從發現患孩異常至治療階段的經驗.長庚護理183),414-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