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案報告- 一位初次診斷為第1型糖尿病學齡期兒童之護理經驗
(大林護理部/病房單位/大林小兒加護病房/單位在職教育/個案報告/個案報告- 一位初次診斷為第1型糖尿病學齡期兒童之護理經驗)

 

一位初次診斷為第1型糖尿病學齡期兒童之護理經驗

摘要

本文描述一位初次診斷為第1型糖尿病學齡期兒童之護理經驗。照護期間自2014127日至2014129日,藉由實際會談、觀察、身體評估、病歷回溯調查等方式收集資料,並運用Gordon十一項功能性健康型態模式進行資料收集,歸納以下二個主要護理問題,包括(1)危險性不穩定血糖濃度/與身體健康狀況改變有關;(2)焦慮/因對侵入性治療與胰島素注射不熟悉有關。在護理過程中以傾聽、關懷、協助個案學習照顧技能,透過跨團隊醫療照護提供疾病資訊及社會資源,進而提升自我照護技巧,維持其血糖的穩定並延緩合併症的發生。

關鍵字: 1型糖尿病、學齡期兒童。

前言

1型糖尿病是最常見的兒童慢性疾病,是一種須終生持續胰島素治療的疾病(陳,2011)。患童因正處於身體與心理發育階段,若血糖控制不佳,容易造成患童發育不良(李、王,2008)。且成長發育過程的衝擊,常會影響到疾病的控制阻礙其進入健康的成人世界(陳,2011)。靈活的運用胰島素控制血糖,減少第1型糖尿病兒童低血糖發生,這有效地解決兒童和青少年血糖控制,關係著糖尿病兒童的成長和心理發展(Tomoyuki Kawamur2007)。若能搭配團隊照護,在護理照護過程中,提供正確的照護知識與技能,建立良好的護病關係,將有助於患童適應疾病衝擊,進而有良好的血糖控制。



文獻查證

一、第1型糖尿病的初期症狀及合併症

    1型糖尿病常發生於兒童與青少年,通常是在20歲前被診斷出來,臨床的典型症狀是吃多、喝多、尿多及體重下降(翁,2011)。因胰臟蘭氏小島β-細胞受損,導致無法正常分泌胰島素。酮酸中毒(Diabetic ketoacidosis, DKA是胰島素與抗胰島素荷爾蒙不平衡所引起,是第1型糖尿病最嚴重的合併症之一,初期症狀常以多尿及口渴表現,也會出現疲倦、噁心、嘔吐及腹痛症狀(鍾、薛、李, 2012

二、第1型糖尿病的控制與照護

    美國糖尿病學會(2013)建議6-12歲糖尿病患者控制,飯前血糖90~180mg/dl,維持HbA1c 8%以下;HbA1c可反映過去2~3個月內的血糖控制情形。

    糖尿病的治療方法為投予胰島素,將血糖控制在理想範圍,使其所造成的急慢性併發症降到最低,患者能維持正常的生長發育(吳、謝,2007)。積極的胰島素治療,一日多次注射,包括了三餐進食注射短效胰島素之外,還要補充長效胰島素,一天至少四次注射治療,需要極大的耐心與毅力,為了配合一日多次的胰島素注射,以及預防低血糖的發生,所以一日多次的自我監測血糖是必要的(李、王,2008)。因此教導胰島素注射、部位輪替方式及血糖機操作的學習更顯重要。適量的運動亦可提高胰島素感受性以消耗葡萄糖並降低血糖,當出現頭暈或發抖等低血糖症狀時,應立即進食果汁或糖包以改善低血糖症狀(孫2010;譚,2010)。

    美國糖尿病學會(2013)建議糖尿病的病人應接受醫療團隊的照顧,提供周全性、協調性、持續性的照護,包括醫師、護理師、營養師和社工人員,與病人和家屬一起制定管理計劃,目標和治療具有個別性,以病人的喜好為考量,且考慮到年齡、學校或工作、體力活動、進食模式、社會狀況和文化因素,糖尿病併發症的存在或其他的醫療條件。

三、學齡期兒童住院壓力及護理

    依據艾瑞克森社會發展理論,學齡期兒童處於「勤奮自主與自貶自抑」的發展階段,此階段特別重視自己身體的看法及在意別人眼中的自己,不喜歡被認為與眾不同(蔣,2011)。然而,家庭角色改變、身體殘障、死亡恐懼、失去同儕的認同等,特別容易讓學齡期兒童感到控制感與力量降低,此時期兒童正處於努力追求獨立與生產力階段(林、蔡,2005)。學齡期兒童一天當中有大部分的時間都在學校,故可嘗試讓他們學習監測血糖及胰島素注射,逐漸熟悉各項事物的操作及記錄等,讓孩子盡可能的參加學校所有活動,建立良好的同儕關係(李、王,2008)。多數學齡期兒童在罹病後能配合各項治療,但對陌生的侵入性治療仍會感到壓力,故進行任何治療前,應以兒童可瞭解的詞彙做解釋,搭配具體性的教學措施如圖片、模型,讓兒童有參與感及充分的時間表達內心之擔憂。

護理過程

一、個案簡介

簡小弟,現年11歲,身高143公分,就讀國小五年級,排行老大,無用藥及食物過敏史,個性活潑好動。家庭型態為小家庭,父母親皆為高職畢業,父親於工業區上班,母親為停車場收費員,家境小康。家中曾祖父有糖尿病病史,無其他特殊病史。

二、過去病史和就醫過程

簡小弟出生至今未有住院經驗,此次案母表示12/4開始有腹痛、噁心感、頻尿及夜尿情形,12/6夜間覺得活力變差且嗜睡,12/7至民雄何振庚診所求診未改善,故至本院急診求診,於急診抽血檢驗,血糖:639mg/dlketone4.8mg/dl動脈血液氣體分析(arterial blood gas, ABG) pH7.1PCO227.5mmHgHCO39.0mmol/L,於急診給予N/S 500ml+KCL5ml Q12HN/S 500ml+RI 50U run 20ml/hr收入PICU治療129日經主治醫師評估,因酸血症已矯正,故轉至一般病房,持續監測血糖變化,並接受胰島素注射治療及飲食控制,於1212日經主治醫師評估,血糖控制趨於設定值,個案及案母已具備糖尿病基本知識,也學會測血糖及施打胰島素技巧。故準予出院。

護理評估

護理期間於2014127日至129日,筆者運用Gordon十一項功能性健康型態模式為評估工具,並透過實際觀察、訪談與病歷資料彙整如下:

1.健康認知與健康處理型態:個案平日健康狀態良好,生病時皆至附近診所求診。住院時因不知自己已罹患糖尿病,住院期間詢問患童之不知道自己為什麼住院,患童表示:「我只是覺得很想睡,然後就來醫院了」。於128日協助驗血糖及胰島素注射的過程中,個案愁眉苦臉,而且說話聲音顫抖,個案會說「阿姨,可不可以小力一點!」。於128日會客時間會向案母說:「每天都一直打針真的很討厭,我的手指都扎了很多洞,真的很痛!」

2.營養與代謝型態:年齡11歲,身高143公分(50~75百分位),就讀國小五年級,體重28公斤(10~25百分位)BMI13.69/(<5百分位/偏低),每餐大多以一碗飯為主,飲食喜好肉類,不喜歡吃青菜。會診營養師建議採糖尿病飲食1500大卡/天。127日抽血報告,血糖:639mg/dlketone4.8mg/dlABG data pH7.354PCO230.0mmHgHCO316.4mmol/L128日尿液報告,尿糖4、尿苯酮體3129HbA1C13.7%;127日經抽血報告發現有血糖過高併酮酸中毒情形,予N/S 500ml+KCL5ml Q12HN/S 500ml+RI 50U run 20ml/hr使用,及密集監測血糖、ABG128ABG data pH7.1PCO227.5mmHgHCO39.0mmol/L,停止N/S 500ml+RI 50U使用,依醫囑於三餐飯前及睡前監測血糖,依醫囑調整胰島素使用,三餐飯前施打短效胰島素Novorapid,睡前施打長效胰島素Lantos,於住院期間血糖值大多起伏不定(如圖一),透過以上評估個案有危險性血糖濃度不穩定/與身體健康狀況改變有關。

圖一、2014/12/7-12/11的血糖值變化(單位:mg/dl

3.排泄型態:視診腹部外觀無傷口,觸診四個象限呈柔軟無腫塊及脹氣,聽診腸蠕動次數約10-15/分,大便次數為1/次,性狀為褐色、軟便、量中。127日案母:「他在12/4開始說有肚子痛、想吐、頭暈,一直想尿尿,連半夜也是。」,住院期間解尿次數頻繁約812/天,呈現多尿、頻尿,顏色透明且清澈,無異味。

4.活動與運動型態:案母表示個案喜歡運動,平時最喜歡上體育課,每天至少運動一小時,住院期間對於環境不熟悉,多以欣賞影片打發時間。

5.睡眠與休息型態:案母代訴平日生活作息固定,每晚約10點入睡,夜間睡眠約8-9小時,最近幾天,夜裡解尿次數頻繁,易睡眠中斷,白天精神不佳常打哈欠。入院後頻尿情形改善,夜眠情況佳。

6.認知與感受型態:對學習新事物感興趣,127日入院時高血糖時主訴「我只是覺得很想睡,然後就來醫院了」。此次住院期間對驗血糖雖無直接表示抗拒,但曾在128日會客時間向案母表示:「每天都一直打針真的很討厭,我的手指都扎了很多洞,真的很痛!」,經過溝通及護理技巧教導後可漸漸接受,其意識狀況皆為清醒。

7.自我感受、自我概念之型態:案母代訴:「他是一個文靜貼心的孩子,平時在家會幫忙簡單的家務,功課也不需爸媽擔心,從小與弟弟感情良好。住院後大部分時間都在睡覺不然就是看影片,鮮少說話。曾在128日會客時間向案母表示:「每天都一直打針真的很討厭,我的手指都扎了很多洞,真的很痛!」, 128日在幫個案施打胰島素及驗血糖時個案表示:「阿姨:我是不是不會好了?以後吃飯都要先打針嗎?」、「是不是以後都要吃這種沒味道的東西?」透過以上Gordon1項及第7項評估個案有焦慮/因對侵入性治療與胰島素注射不熟悉有關。

8.角色與關係型態:平時與父母、弟弟同住,父母管教方式採開放式教導,互動關係良好。

9.性與生殖型態:生殖器外觀正常並無包莖及包皮過長之情形,觸診腹部及鼠蹊處無疝氣及腫塊。

10.壓力應付與耐受型態:案母代訴個案平時與弟弟最有話聊,下課回家也會跟弟弟分享學習狀況,住院期間與護理人員生疏,不會主動交談,只有在家人過來探望時才有較多互動。

11.價值與信念型態:為道教之信仰家庭,平日會與家人前往廟宇拜拜。

問題確立

綜合以上護理評估,歸納出主要護理問題:

1.危險性不穩定血糖濃度/與身體健康狀況改變有關。

2.焦慮/因對侵入性治療與胰島素注射不熟悉有關。

護理措施

一、危險性不穩定血糖濃度/與身體健康狀況改變有關。

主客觀資料

S112/7個案:「我只是覺得很想睡,然後就來醫院了」。

S212/7案母:「他在12/4開始說有肚子痛、想吐、頭暈,一直想尿尿,連半夜也是,12/6我開始覺得覺得他活力變差且一直睡」。

O1現年11歲,就讀國小五年級,屬於成長階段。

O212/7抽血報告,血糖:639mg/dlketone4.8mg/dl12/8尿液報告,尿糖4、尿苯酮體3129HbA1C13.7%。

O312/8~12/10餐前血糖值界於171-435mg/dl之間。

護理目標

1.12/9個案能說出低血糖症狀及處置至少二項。

2.出院前個案飯前血糖趨於設定範圍:180 mg/dl

護理措施

1-1向個案及案母說明低血糖症狀,當出現頭暈、發抖、無力時應立即監測血糖。

1-2向個案及案母衛教返家前應準備果汁或糖果,當個案血糖低於70mg/dl時,在意識清楚下立即給予服用,於15分鐘後再驗血糖,直到血糖高於70mg/dl為止。

1-3運用團隊醫療照顧安排糖尿病衛教師、營養師與個案及案母會談,加強對糖尿病的了解。

2-1告知個案與案母餐前血糖的理想值為90-180 mg/dl

2-2告知個案出現頭暈、噁心、發抖、無力等症狀時應立即告知護理人員。

2-3 12/7依醫囑N/S 500ml+KCL5ml Q12HN/S 500ml+RI 50U run 20ml/hr,每小時監測血糖,每6小時監測ABG,並依抽血報告調整點滴劑量。

2-4 12/8依醫囑每天三餐前及睡前監測血糖。

2-5 12/8依醫囑Novorapid 6 IU sc TID ACLantus 8 IU sc HS,並依血糖值波動調整劑量。

護理評值

1.12/9早上個案:「低血糖症狀有頭暈及冒冷汗,如果有這種情形的時候,在醫院要馬上告訴護士阿姨,在家裡要馬上驗血糖,如果血糖低於70mg/dl時,可以喝果汁或吃糖粉,等15分鐘後再驗血糖」。

2.12/10依醫囑調整Novorapid 10 IU sc TID ACLantus 12 IU sc HS12/11一整天餐前血糖值界於163-178mg/dl之間。


二、焦慮/因對侵入性治療與胰島素注射不熟悉有關。

主客觀資料

S112/8個案:「阿姨,可不可以小力一點!」

S212/8個案:「每天都一直打針真的很討厭,我的手指都扎了很多洞,真的很痛!」

S312/8個案:「阿姨:我是不是不會好了?以後吃飯都要先打針嗎?是不是以後都要吃這種沒味道的東西?」

O112/8協助驗血糖及胰島素注射的過程中,個案愁眉苦臉,而且說話聲音顫抖。

O2住院期間與護理人員生疏,不會主動交談,只有在家人過來探望時才有較多互動。

護理目標

1.12/9,個案焦慮減輕,正向面對治療。

2.於出院前個案能經由實際參與照護過程,能自行施打胰島素與監測血糖,並無焦慮情況。

護理措施

1-1主動向個案自我介紹與環境介紹,並關心個案的需求,讓個案能熟悉陌生的護理人員及加護病房,減輕焦慮。

1-2鼓勵表達其內心想法與感受,以抒發對侵入性治療之不安與壓力。

1-3在執行侵入性治療前,運用個案能了解的詞彙加以說明,讓個案選擇血糖監測與注射胰島素部位,增進參與感並減輕對侵入性治療之不安與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