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早產兒醫療觀摩研討會(轉訓)---台南成大
(990608)

本研習會課程內容為2009年早產兒醫療訓練中心成果發表。由成大、台大、馬偕、林口長庚、中國醫藥五家責任醫院發表在早產兒相關研究成果。

在分享早產兒視網膜病變追蹤研究,以早產兒分成從沒有ROP、住院時就有ROP、出院後才有ROP這三類來進行追蹤研究。顯示出早產兒在妊娠週數35.31-40.69週出院時沒有ROP,但卻在出院後至早產兒39.31-44.69週時卻發現有輕微的ROP情形(出現時間約36-39週)。所以在40週之前都有可能會有ROP,要持續追蹤到52週才可以比較放心。

臨床上餵食嬰幼兒喝母乳,有時會發現寶寶有抗拒喝奶的情形。在比較新鮮及解凍的母乳成份與早產兒餵食反應之差異研究,將母乳分成新鮮母乳、冷凍7天及冷凍30天的母乳分別做母乳成份分析,並且餵食寶寶時做寶寶進食暗示行為、生理變化的觀察。研究發現冷凍越久的母乳其酸價越來越高,使得母乳變得難以下嚥,寶寶產生壓力暗示數值也較偏高。在餵食新鮮母乳與冷凍母乳兩餐比較下,寶寶較會去抗拒與排斥喝冷凍母乳。此研究顛覆了以往在母乳保存上『先入先出』的觀念,而是要【後進先出】,建議將越新鮮的母乳給寶寶喝。之前冷凍庫存的母乳則可和新鮮母乳或是與配方奶混和一起餵食來降低不好的風味口感。

早產兒肺部發育不成熟,需要插管使用呼吸器來使生理狀況穩定。氣管內管分泌物的抽吸成為早產兒例行性常規護理處置,但是氣管內管抽吸所引起的低血氧、心跳過慢等負性生理反應,對生命安全威脅與腦部神經發展造成影響。國內目前缺乏實證為基礎的照護指引適合早產兒氣管內管抽吸照護的建議。此早產兒氣管內管抽吸實證照護指引發展與成效評值建議1.抽吸前評估早產兒呼吸情形、生命徵象、血液氣體分析與分泌物等狀況確定是否需要抽痰,並非固定時間常規的執行。2.抽吸前提高氧氣濃度為依基準值增加FiO2 10-20%,SpO2上升達90%以上,並且時間維持至少1分鐘才可開始抽吸。3.依據早產兒氣管內管大小以及痰液的稠度狀況來選擇適當的抽痰管尺寸。當痰液稀且少,選擇最小尺寸的抽痰管,減少氣管內管通氣阻塞;若痰液黏稠,依據不同大小的氣管內管選擇最大尺寸的抽痰管。4.注意感染控制。5.最高壓力不可超過80-100 mmHg5.使用有刻度標誌的抽痰管,使抽痰管頂端不超過氣管內管為原則。6.對於生命徵象不穩定的早產兒,建議由兩位護理人員共同執行:一位協助呼吸器與氣管內管的脫離與接合,另一位負責執行抽吸處置,以縮短抽吸時間。只有一位護理人員執行抽吸時,可先調整呼吸器與氣管內管接合處緊度,以利單手操作執行。7.不建議抽吸時常規使用生理食鹽水滴住於氣管內管,若有抽痰管不易放至或痰液黏稠不易抽吸時,應先確認潮濕加熱器的溫度設定是否恰當。生理食鹽水使用只在於潤濕管路,無法稀釋痰液,若分泌物黏稠,應進一步評估與處理,不可增加食鹽水使用次數或量,造成危險與傷害。若需使用則需使用0.9%等張食鹽水溶液,以1㏄空針抽取,每次使用3滴,在第一次抽吸前滴注入氣管內管,接回呼吸器由呼吸器作用約10-15秒後才抽吸。8.執行寧握安撫。9.抽吸後早產兒SpO2若恢復抽吸前的基準值,儘早調降FiO2至原來的設定。10.允許早產兒抽吸後足夠的休息恢復時間,避免抽吸後給予碰觸或措施等刺激,造成氣管內分泌物再產生。若需抽吸後必須給予早產兒其他碰觸或處置措施,需待恢復生理穩定,至10分鐘的休息時間後再執行。

參與此次早產兒醫療觀摩研討會讓我得知到最新的醫療現況,並從各家醫院在早產兒照護成果發表上學習到許多照護知識,幫助我在臨床工作上更得心應手,給病患及家屬更高品質的照護。在單位照護運用上,母乳知識將可幫助同仁在衛教產婦持續哺乳上更具專業知識,也使醫院能符合母嬰親善醫院評鑑。在單位,早產兒的個案是很常見的,臨床上同仁常使用生理食鹽水來作為輔助抽痰的工具,藉由此研習會經驗分享,讓同仁更確實作抽痰前的全面評估,使抽痰技巧更順暢以減低對早產兒的傷害。回單位後,將新知與單位同仁分享,期許同仁可藉由我去院外學習經驗的分享來提昇自己的知識跟技能並善用於臨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