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類別
105年個案報告主題

  • 一位初次診斷為第1型糖尿病學齡期兒童之護理經驗

    摘要

    本文描述一位初次診斷為第1型糖尿病學齡期兒童之護理經驗。照護期間自2014127日至2014129日,藉由實際會談、觀察、身體評估、病歷回溯調查等方式收集資料,並運用Gordon十一項功能性健康型態模式進行資料收集,歸納以下二個主要護理問題,包括(1)危險性不穩定血糖濃度/與身體健康狀況改變有關;(2)焦慮/因對侵入性治療與胰島素注射不熟悉有關。在護理過程中以傾聽、關懷、協助個案學習照顧技能,透過跨團隊醫療照護提供疾病資訊及社會資源,進而提升自我照護技巧,維持其血糖的穩定並延緩合併症的發生。

    關鍵字: 1型糖尿病、學齡期兒童。

    前言

    1型糖尿病是最常見的兒童慢性疾病,是一種須終生持續胰島素治療的疾病(陳,2011)。患童因正處於身體與心理發育階段,若血糖控制不佳,容易造成患童發育不良(李、王,2008)。且成長發育過程的衝擊,常會影響到疾病的控制阻礙其進入健康的成人世界(陳,2011)。靈活的運用胰島素控制血糖,減少第1型糖尿病兒童低血糖發生,這有效地解決兒童和青少年血糖控制,關係著糖尿病兒童的成長和心理發展(Tomoyuki Kawamur2007)。若能搭配團隊照護,在護理照護過程中,提供正確的照護知識與技能,建立良好的護病關係,將有助於患童適應疾病衝擊,進而有良好的血糖控制。



    文獻查證

    一、第1型糖尿病的初期症狀及合併症

        1型糖尿病常發生於兒童與青少年,通常是在20歲前被診斷出來,臨床的典型症狀是吃多、喝多、尿多及體重下降(翁,2011)。因胰臟蘭氏小島β-細胞受損,導致無法正常分泌胰島素。酮酸中毒(Diabetic ketoacidosis, DKA是胰島素與抗胰島素荷爾蒙不平衡所引起,是第1型糖尿病最嚴重的合併症之一,初期症狀常以多尿及口渴表現,也會出現疲倦、噁心、嘔吐及腹痛症狀(鍾、薛、李, 2012

    二、第1型糖尿病的控制與照護

        美國糖尿病學會(2013)建議6-12歲糖尿病患者控制,飯前血糖90~180mg/dl,維持HbA1c 8%以下;HbA1c可反映過去2~3個月內的血糖控制情形。

        糖尿病的治療方法為投予胰島素,將血糖控制在理想範圍,使其所造成的急慢性併發症降到最低,患者能維持正常的生長發育(吳、謝,2007)。積極的胰島素治療,一日多次注射,包括了三餐進食注射短效胰島素之外,還要補充長效胰島素,一天至少四次注射治療,需要極大的耐心與毅力,為了配合一日多次的胰島素注射,以及預防低血糖的發生,所以一日多次的自我監測血糖是必要的(李、王,2008)。因此教導胰島素注射、部位輪替方式及血糖機操作的學習更顯重要。適量的運動亦可提高胰島素感受性以消耗葡萄糖並降低血糖,當出現頭暈或發抖等低血糖症狀時,應立即進食果汁或糖包以改善低血糖症狀(孫2010;譚,2010)。

        美國糖尿病學會(2013)建議糖尿病的病人應接受醫療團隊的照顧,提供周全性、協調性、持續性的照護,包括醫師、護理師、營養師和社工人員,與病人和家屬一起制定管理計劃,目標和治療具有個別性,以病人的喜好為考量,且考慮到年齡、學校或工作、體力活動、進食模式、社會狀況和文化因素,糖尿病併發症的存在或其他的醫療條件。

    三、學齡期兒童住院壓力及護理

        依據艾瑞克森社會發展理論,學齡期兒童處於「勤奮自主與自貶自抑」的發展階段,此階段特別重視自己身體的看法及在意別人眼中的自己,不喜歡被認為與眾不同(蔣,2011)。然而,家庭角色改變、身體殘障、死亡恐懼、失去同儕的認同等,特別容易讓學齡期兒童感到控制感與力量降低,此時期兒童正處於努力追求獨立與生產力階段(林、蔡,2005)。學齡期兒童一天當中有大部分的時間都在學校,故可嘗試讓他們學習監測血糖及胰島素注射,逐漸熟悉各項事物的操作及記錄等,讓孩子盡可能的參加學校所有活動,建立良好的同儕關係(李、王,2008)。多數學齡期兒童在罹病後能配合各項治療,但對陌生的侵入性治療仍會感到壓力,故進行任何治療前,應以兒童可瞭解的詞彙做解釋,搭配具體性的教學措施如圖片、模型,讓兒童有參與感及充分的時間表達內心之擔憂。

    護理過程

    一、個案簡介

    簡小弟,現年11歲,身高143公分,就讀國小五年級,排行老大,無用藥及食物過敏史,個性活潑好動。家庭型態為小家庭,父母親皆為高職畢業,父親於工業區上班,母親為停車場收費員,家境小康。家中曾祖父有糖尿病病史,無其他特殊病史。

    二、過去病史和就醫過程

    簡小弟出生至今未有住院經驗,此次案母表示12/4開始有腹痛、噁心感、頻尿及夜尿情形,12/6夜間覺得活力變差且嗜睡,12/7至民雄何振庚診所求診未改善,故至本院急診求診,於急診抽血檢驗,血糖:639mg/dlketone4.8mg/dl動脈血液氣體分析(arterial blood gas, ABG) pH7.1PCO227.5mmHgHCO39.0mmol/L,於急診給予N/S 500ml+KCL5ml Q12HN/S 500ml+RI 50U run 20ml/hr收入PICU治療129日經主治醫師評估,因酸血症已矯正,故轉至一般病房,持續監測血糖變化,並接受胰島素注射治療及飲食控制,於1212日經主治醫師評估,血糖控制趨於設定值,個案及案母已具備糖尿病基本知識,也學會測血糖及施打胰島素技巧。故準予出院。

    護理評估

    護理期間於2014127日至129日,筆者運用Gordon十一項功能性健康型態模式為評估工具,並透過實際觀察、訪談與病歷資料彙整如下:

    1.健康認知與健康處理型態:個案平日健康狀態良好,生病時皆至附近診所求診。住院時因不知自己已罹患糖尿病,住院期間詢問患童之不知道自己為什麼住院,患童表示:「我只是覺得很想睡,然後就來醫院了」。於128日協助驗血糖及胰島素注射的過程中,個案愁眉苦臉,而且說話聲音顫抖,個案會說「阿姨,可不可以小力一點!」。於128日會客時間會向案母說:「每天都一直打針真的很討厭,我的手指都扎了很多洞,真的很痛!」

    2.營養與代謝型態:年齡11歲,身高143公分(50~75百分位),就讀國小五年級,體重28公斤(10~25百分位)BMI13.69/(<5百分位/偏低),每餐大多以一碗飯為主,飲食喜好肉類,不喜歡吃青菜。會診營養師建議採糖尿病飲食1500大卡/天。127日抽血報告,血糖:639mg/dlketone4.8mg/dlABG data pH7.354PCO230.0mmHgHCO316.4mmol/L128日尿液報告,尿糖4、尿苯酮體3129HbA1C13.7%;127日經抽血報告發現有血糖過高併酮酸中毒情形,予N/S 500ml+KCL5ml Q12HN/S 500ml+RI 50U run 20ml/hr使用,及密集監測血糖、ABG128ABG data pH7.1PCO227.5mmHgHCO39.0mmol/L,停止N/S 500ml+RI 50U使用,依醫囑於三餐飯前及睡前監測血糖,依醫囑調整胰島素使用,三餐飯前施打短效胰島素Novorapid,睡前施打長效胰島素Lantos,於住院期間血糖值大多起伏不定(如圖一),透過以上評估個案有危險性血糖濃度不穩定/與身體健康狀況改變有關。

    圖一、2014/12/7-12/11的血糖值變化(單位:mg/dl

    3.排泄型態:視診腹部外觀無傷口,觸診四個象限呈柔軟無腫塊及脹氣,聽診腸蠕動次數約10-15/分,大便次數為1/次,性狀為褐色、軟便、量中。127日案母:「他在12/4開始說有肚子痛、想吐、頭暈,一直想尿尿,連半夜也是。」,住院期間解尿次數頻繁約812/天,呈現多尿、頻尿,顏色透明且清澈,無異味。

    4.活動與運動型態:案母表示個案喜歡運動,平時最喜歡上體育課,每天至少運動一小時,住院期間對於環境不熟悉,多以欣賞影片打發時間。

    5.睡眠與休息型態:案母代訴平日生活作息固定,每晚約10點入睡,夜間睡眠約8-9小時,最近幾天,夜裡解尿次數頻繁,易睡眠中斷,白天精神不佳常打哈欠。入院後頻尿情形改善,夜眠情況佳。

    6.認知與感受型態:對學習新事物感興趣,127日入院時高血糖時主訴「我只是覺得很想睡,然後就來醫院了」。此次住院期間對驗血糖雖無直接表示抗拒,但曾在128日會客時間向案母表示:「每天都一直打針真的很討厭,我的手指都扎了很多洞,真的很痛!」,經過溝通及護理技巧教導後可漸漸接受,其意識狀況皆為清醒。

    7.自我感受、自我概念之型態:案母代訴:「他是一個文靜貼心的孩子,平時在家會幫忙簡單的家務,功課也不需爸媽擔心,從小與弟弟感情良好。住院後大部分時間都在睡覺不然就是看影片,鮮少說話。曾在128日會客時間向案母表示:「每天都一直打針真的很討厭,我的手指都扎了很多洞,真的很痛!」, 128日在幫個案施打胰島素及驗血糖時個案表示:「阿姨:我是不是不會好了?以後吃飯都要先打針嗎?」、「是不是以後都要吃這種沒味道的東西?」透過以上Gordon1項及第7項評估個案有焦慮/因對侵入性治療與胰島素注射不熟悉有關。

    8.角色與關係型態:平時與父母、弟弟同住,父母管教方式採開放式教導,互動關係良好。

    9.性與生殖型態:生殖器外觀正常並無包莖及包皮過長之情形,觸診腹部及鼠蹊處無疝氣及腫塊。

    10.壓力應付與耐受型態:案母代訴個案平時與弟弟最有話聊,下課回家也會跟弟弟分享學習狀況,住院期間與護理人員生疏,不會主動交談,只有在家人過來探望時才有較多互動。

    11.價值與信念型態:為道教之信仰家庭,平日會與家人前往廟宇拜拜。

    問題確立

    綜合以上護理評估,歸納出主要護理問題:

    1.危險性不穩定血糖濃度/與身體健康狀況改變有關。

    2.焦慮/因對侵入性治療與胰島素注射不熟悉有關。

    護理措施

    一、危險性不穩定血糖濃度/與身體健康狀況改變有關。

    主客觀資料

    S112/7個案:「我只是覺得很想睡,然後就來醫院了」。

    S212/7案母:「他在12/4開始說有肚子痛、想吐、頭暈,一直想尿尿,連半夜也是,12/6我開始覺得覺得他活力變差且一直睡」。

    O1現年11歲,就讀國小五年級,屬於成長階段。

    O212/7抽血報告,血糖:639mg/dlketone4.8mg/dl12/8尿液報告,尿糖4、尿苯酮體3129HbA1C13.7%。

    O312/8~12/10餐前血糖值界於171-435mg/dl之間。

    護理目標

    1.12/9個案能說出低血糖症狀及處置至少二項。

    2.出院前個案飯前血糖趨於設定範圍:180 mg/dl

    護理措施

    1-1向個案及案母說明低血糖症狀,當出現頭暈、發抖、無力時應立即監測血糖。

    1-2向個案及案母衛教返家前應準備果汁或糖果,當個案血糖低於70mg/dl時,在意識清楚下立即給予服用,於15分鐘後再驗血糖,直到血糖高於70mg/dl為止。

    1-3運用團隊醫療照顧安排糖尿病衛教師、營養師與個案及案母會談,加強對糖尿病的了解。

    2-1告知個案與案母餐前血糖的理想值為90-180 mg/dl

    2-2告知個案出現頭暈、噁心、發抖、無力等症狀時應立即告知護理人員。

    2-3 12/7依醫囑N/S 500ml+KCL5ml Q12HN/S 500ml+RI 50U run 20ml/hr,每小時監測血糖,每6小時監測ABG,並依抽血報告調整點滴劑量。

    2-4 12/8依醫囑每天三餐前及睡前監測血糖。

    2-5 12/8依醫囑Novorapid 6 IU sc TID ACLantus 8 IU sc HS,並依血糖值波動調整劑量。

    護理評值

    1.12/9早上個案:「低血糖症狀有頭暈及冒冷汗,如果有這種情形的時候,在醫院要馬上告訴護士阿姨,在家裡要馬上驗血糖,如果血糖低於70mg/dl時,可以喝果汁或吃糖粉,等15分鐘後再驗血糖」。

    2.12/10依醫囑調整Novorapid 10 IU sc TID ACLantus 12 IU sc HS12/11一整天餐前血糖值界於163-178mg/dl之間。


    二、焦慮/因對侵入性治療與胰島素注射不熟悉有關。

    主客觀資料

    S112/8個案:「阿姨,可不可以小力一點!」

    S212/8個案:「每天都一直打針真的很討厭,我的手指都扎了很多洞,真的很痛!」

    S312/8個案:「阿姨:我是不是不會好了?以後吃飯都要先打針嗎?是不是以後都要吃這種沒味道的東西?」

    O112/8協助驗血糖及胰島素注射的過程中,個案愁眉苦臉,而且說話聲音顫抖。

    O2住院期間與護理人員生疏,不會主動交談,只有在家人過來探望時才有較多互動。

    護理目標

    1.12/9,個案焦慮減輕,正向面對治療。

    2.於出院前個案能經由實際參與照護過程,能自行施打胰島素與監測血糖,並無焦慮情況。

    護理措施

    1-1主動向個案自我介紹與環境介紹,並關心個案的需求,讓個案能熟悉陌生的護理人員及加護病房,減輕焦慮。

    1-2鼓勵表達其內心想法與感受,以抒發對侵入性治療之不安與壓力。

    1-3在執行侵入性治療前,

  •  

    照顧一位新生兒短暫性呼吸急促之護理經驗

    摘要

    本文描述一位短暫性呼吸急促新生兒之護理經驗,筆者於照護期間自2015429日至52,藉由身體評估、觀察其臨床症狀及與家屬會談等方式來收集資料,發現個案在住院期間主要護理問題有:一、低效性呼吸型態/胎兒肺泡液吸收清除延遲有關,二、潛在危險性感染/與侵入性治療有關之兩項護理護理問題。針對這些護理問題,筆者運用全人照護概念,依身、心、靈與社會四個層面進行評估,並擬定一個符合個案需求之個別性護理計畫,提供相關的護理措施,協助個案改善生理上的問題並預防感染,希望藉由此護理經驗的分享及討論,提供護理人員照顧此類似個案之參考,進而提升護理品質。

    前言

    新生兒短暫性呼吸急促是新生兒常見的疾患,臨床上與呼吸窘迫症不易區別,也稱為第二型呼吸窘迫症或濕肺病,此疾病對於往後新生兒照顧上的支出相對也會增加(楊、廖、高,2007),且父母親常會因擔心新生兒的病況,感到壓力(許、張,2004),所以此疾病對整個家庭及個人的影響都很大,因而引發筆者想更加了解此疾病的動機,希望藉由此份報告來提供參考並共同討論,也分享照顧此個案之護理經驗。

    文獻查證

    新生兒暫時性呼吸急促及其護理

    新生兒暫時性呼吸急促,是新生兒時期,立即的呼吸窘迫常見的原因,新生兒暫時性呼吸急促的原因是,胎兒的肺泡液吸收清除的延遲,導致肺實質異常,這個疾病的特點是肺部有水腫(彭,2008)。在追蹤33,289 個足月兒(懷孕週數37 42 )的調查,新生兒暫時性呼吸急促的發生率是每 1000個活產有 5.7個個案。雖然這疾病被認為是良性的、但是會有一定的病程。新生兒有呼吸急促認為是一個有相對的肺部表面活性物質缺乏的問題,但是現在發現特點是由於胎兒肺部液體的再吸收不足(許,2005)。提早出生或是沒有經過產道擠壓的剖腹產的新生兒發生暫時性呼吸急促的嬰兒比陰道自然分娩多。剖腹產分娩後出生的嬰兒有肺部疾病 (新生兒暫時性呼吸急促或呼吸窘迫症)的風險是計畫陰道分娩之後出生的嬰兒的兩倍(1.6% vs 0.8%)。糖尿病母親的嬰兒發生新生兒暫時性呼吸急促的機率是一般嬰兒的兩到三倍。可能與糖尿病母親的胎兒肺裡液體清除率減少有關,雖然糖尿病母親經常是選擇剖腹產分娩,是一個影響因素(黃、李,2006)。

    主要特徵為出生後數小時發生呼吸急促,呼吸次數可達每分鐘60~120次,可能會有輕微的發紺、呻吟聲、鼻翼搧動、及胸骨凹陷情形,通常很少需要使用氧氣濃度超過40%偶有嚴重的患者需要給予呼吸器治療,病程一般大約是3~4天會改善(李、洪,2006)
    照護重點包括()呼吸治療:1.使用氧氣頭罩,避免二氧化碳滯留,用於輕度呼吸窘迫者2.持續性呼吸道正壓法:以增加肺的功能性剩餘容量(許、張,2004)()一般支持性療法:1.矯正酸中毒2.防止體溫過低或低血量現象3.補充足夠營養素(黃、林,2014)()抗生素治療 (廖,2008)()1~2小時更換姿勢,並做胸腔物理治療,促進肺部擴張,必要時予以抽吸(黃、林,2014)

    護理過程

    個案介紹

    一、個案及家庭簡介

    1. 個案基本資料

    個案為周xx之男於104.04.29採自然產分娩出一名男嬰, 妊娠週數:38+2週足月兒,個案出生時Apgar score:第一分鐘為9分,第五分鐘為10分,呼吸次數60-80 /分,聽診時無心雜音,呼吸音正常,無肋膜凹陷,血氧濃度監測值100%,飽滿度佳,未稍血循溫暖,脊柱平整,有驚嚇、吸吮、抓握、眨眼等反射,出生體重3250公克,身長48公分,頭圍30公分,胸圍32公分,入院診斷為新生兒短暫性呼吸急促。

    ()家族圖譜







    二、家族史:家族無疾病史。

    三、入院經過

    產房採自然產娩出之男嬰一名,此新生兒出生後因呼吸喘促呼吸次數60-80 /分,但未有胸肋凹、鼻翼煽動及呻吟聲唇色紅潤,故入兒科中重度病房照護。


    護理評估

    一、生理層面

    ()一般外觀:皮膚溫暖,有彈性,外觀皮膚完整有彈性,膚色及唇色粉紅,哭聲宏亮,活動力佳,臉部有瘀紫情形,前後囟門未關閉,無膨出或凹陷情形,五官對稱,無唇顎裂頭圍30公分,胸圍32公分,可自行睜眼或轉動眼珠,無眼眶凹陷或突出;鼻外觀完整無畸形;耳廓有彈性且軟骨柔軟;頸部可轉頭,無腫塊;四肢完整,無多指或缺陷情形,右手有靜脈24號靜脈留置軟針存,注射部位外觀淨,無發紅、腫脹或滲液情形。評估此結果個案有「潛在危險性感染/與侵入性治療有關」之護理問題。

    ()呼吸系統:呼吸型態:胸廓外觀起伏對稱,呼吸欠規律有喘促情形,呼吸次數:60-80/分,無胸肋凹、鼻翼煽動及呻吟聲,呼吸音正常,SpO2:100%(下肢),唇色紅潤;實驗室檢查:CBC無特殊異常、ABGs data: PCO2:26.4mmHgHCO3:16.3 mmol/L均偏低評估此結果個案有「低效性呼吸型態/胎兒肺泡液吸收清除延遲有關」之護理問題。

    ()心血管系統:照護期間個案心跳規律,心跳次數約130-160/分,聽診無心雜音,四肢循環佳,肢體紅潤、溫暖。

    ().腸胃系統:觸診腹部柔軟無腫塊,無腹脹情形,排便情形正常每天約解便二至四次,綠黏便中量,無腹瀉及便祕情形。

    ()泌尿系統:兩側睪丸已下降至陰囊,陰囊皺摺明顯,無尿道下裂或疝氣,一天約更換5-6次尿布,尿液顏色為淡黃色。

    ()神經系統:抓握反射:(+);驚嚇反射:(+),突然的動作或聲音手會往上舉;吸吮反射:(+),予奶嘴使用時會有吸吮動作;尋乳反射:(+),以手指輕觸嘴角時會張嘴尋找來源;對痛或予以刺激時會哭泣,遇到光線時會有眨眼反射。

    二、心理層面:

    案母親為主要照顧者,故評估案母。案母產後於娘家坐月子,案母此次為第1胎,對於哺餵及照顧寶寶等方面雖不熟悉但外婆領有保母執照,會協助照護嬰兒並指導案母嬰兒照護技巧,故對個案返家後的照護雖有些緊張但無不安的情緒

    三、靈性層面:

    案母為主要照顧者,故評估案母。案母無特定的宗教信仰,但有時會至附近廟宇拜拜,遇到壓力時表示會跟自己的姊妹以及先生聊天,家人會給予適時的建議。

    四、社會層面:

    父母均為保險業務員,經濟能力小康,為雙薪家庭,要決策時案父母會互相討論,主要照顧者為案母,家人親戚皆相處融洽,個案住院期間案父及案母前來探視拍照,親子關係互動佳,個案祖父、祖母及外公、外婆也都會前來探視,互動良好,對於醫療處置及病情解釋都可瞭解接受並配合。

    確立健康問題

    經由以上的護理評估後,將個案的問題歸納如下,並針對護理問題擬定個別性之護理目標與護理措施,其主要護理問題包含:()低效性呼吸型態/胎兒肺泡液吸收清除延遲有關()潛在危險性感染/與侵入性治療有關之兩項護理健康問題,針對以上護理問題,給予符合個案需求之個別性的護理照護措施,並提供合宜的護理措施。

    ()低效性呼吸型態/胎兒肺泡液吸收清除延遲有關(1050429日至1050501)

    ()潛在危險性感染/與侵入性治療有關(1050429日至1050502)


    護理措施與評值

    低效性呼吸型態/胎兒肺泡液吸收清除延遲有關(1050429日至1050501)

    護理目標

    1.出院前能維持正常呼吸型態,如:無胸肋凹陷、鼻翼搧動情形。

    2.移除氧氣罩後,血氧濃度能維持>95%,且呼吸無喘促情形。

    主、客觀資料

    O1:4/29呼吸次數約60-80/分,血氧濃度約為:95-100%

    O3:4/29胸部X光顯示為雙側輕微浸潤。

    護理措施

    1.維持呼吸道通暢,利用捲軸墊於肩部下約抬高2公分,使頭、頸、胸呈一直線,必要時給予呼吸道抽吸,移除分泌物

    2.抬高床頭15-20度。

    3.提供足夠的營養,以提供呼吸肌和呼吸所需要的熱量。

    4.聽診呼吸聲,每天觀察並紀錄呼吸型態,觀察有無不正常的呼吸聲,如:拈髮音、呻吟聲。

    5.每天觀察並紀錄皮膚顏色及嘴唇、四肢是否有發紺現象。

    6.每天監測並紀錄呼吸次數、血氧濃度數值並使用生理監視器

    7.依醫囑給予氧氣罩使用:FiO2:25-30%

    護理評值

    1.1 04/29呼吸喘促無鼻翼搧動及呻吟聲無肋緣下凹陷,血氧值維持於95-100%

    1.2 04/30呼吸偶有淺快,呼吸次數:32-62/分,血氧濃度約97-100%,停止氧氣罩使用。

    2.1 05/01呼吸次數:30-60/分,血氧濃度維持97-100%,停止生理監視器監測。


    潛在危險性感染/與侵入性治療有關(1050429日至1050502)

    護理目標

    1.放置靜脈留置針期間注射部位沒有出現紅、腫、熱、痛和滲液等感染反應。

    主、客觀資料

    O104/29 24G靜脈留置針,注射部位以op-side包覆。

    O204/29-05/02監測體溫:36.6~37.2℃,屬正常範圍內。

    護理措施

    1.每天測量並紀錄個案的體溫變化。

    2.每天觀察注射部位是否有紅、腫、熱、痛和是否有滲出液。

    3.與病人接觸前後洗手。

    4.維護靜脈注射處的皮膚清潔及乾燥,避免傷害皮膚表面,以合適的小手套包裹手指,降低抓傷皮膚及感染機會,並提供每日皮膚護理。

    5.執行侵入性治療時,嚴格使用無菌技術

    6.維持管路密閉通暢。

    7.避免讓病人接觸到已被感染的訪客或工作人員。

    8.限制訪客,每日兩次會客時段每次不超過30分鐘一次不超過兩位訪客,且須穿著隔離衣及洗手,以降低受感染機率

    9.環境的整潔避免交互感染,每日為個案洗澡保持身體乾淨及清潔,醫材用物須為清潔或無菌狀態,以降低感染機率。

    10.醫醫囑給予抗生素治療

    護理評值

    1.05/02 24G靜脈留置針入針處無紅腫及出血,體溫36.6~37℃,無感染徵象。


    討論與結論

    本文運用護理過程照護一位新生兒短暫性呼吸急促之護理經驗,並藉由此份個案報告中深入體會護理人員在照護新生兒期間之經驗歷程。在觀察中發現新手父母親第一胎新生兒在住院過程中,能感受到產婦所面臨的心情問題,對父母來說,往往會出現不知所錯的反應,因此,在臨床遇到此情況時,護理人員就是最重要的角色,利用發展的鼓勵及支持性照護,並積極及主動的關懷孩子,與家屬建立良好的治療性人際關係,再更進一步提供更多更適切的醫療護理模式給家屬了解並鼓勵多參與。護理人員主動瞭解其感受,才能提供最適切的協助與照護。因此,在照顧相新生兒的最終目標,是讓新手父母積極的共同參與學習,才能使新生兒於返家後有更完整的照護。

    參考文獻

    李缉航、洪漢陽(2006)‧新生兒過性呼吸急促洪漢陽主編,臨床新生兒科學(四版,98~9942~43)台北嘉洲

    許修誠(2005新生兒期呼吸系統功能於吳富章總校閱,臨床兒科學與兒童健康(初版,38台北市:合記。

    許惠玲、張玉珍(2004)一位母親面對呼吸窘迫患孩其壓力及調適

    行為長庚護理14(2)191-198

    黃富源、李宏昌(2006新生兒的呼吸系統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