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分策略

(譯者註:原文用詞用字非常含混,不符合中外測驗領域常用之術語,所以原意保留,但文字已大幅更改)

對於工作坊的作業,它的處理方式可以很有彈性,它可以:

  1. 不計分:
    教師對於學生所做的量的評鑑,根本沒有興趣。學生只要對他人作業做評論(質的評鑑),但不需要打分數(量的評鑑)。然而,若要的話, 教師可以對學生的評論打分數。這些 "對評鑑表現的評分"是學生最後分數的唯一基礎。如果教師不想對學生的 評鑑表現做評分,那麼這作業就不會有最後分數。
  2. 檢核表(checklist):
    這類評分方式是將作業是以一系列的是/否量尺來檢查。作業分數是要依據"分數對照表"來決定。 它會列出"錯誤數"和其應得的分數。例如,該作業要表現出六個重要特質,那分數對照表上就會顯示, 如果全部都有該給幾分。出現五個給幾分,出現四個給幾分,等等。

    在檢核的項目上,如果您認為某些項目比另一些項目重要,您可以給它較高的加權量。 這時所謂的 "錯誤",是被評為「否」的項目的加權累加和。
    預設上,每一項目的加權量是 1。但是換算成分數時,分數對照表上顯示的卻是「非線性」的排列,例如,在十個項目的檢核表上 不同錯誤數和所對應的分數是:(0)100%, (1)90%, (2)70%, (3)50%, (4)40%, (5)30%, (6)20%, (7)10%, (8)0%, (9)0%, (10)0% 評鑑者可以就對應的分數上下調整 20%。
  3. 分項累加計分法:
    這是預設的計分方式。這類型的計分是把作業依據幾個"評鑑規準"來計分,並把它們累加起來。 每一規準要能涵蓋作業重要品質的某一部分,且不互相重疊。例如,對於翻譯的作品就可以用信(正確)、達(流暢)、雅(精緻)三個規準。
    一般而言,一個作業將會有約 5 到 15 個規準可用來評論和給分,然而其實際數目則要視作業大小和複雜程度而定。
    在同儕評鑑時,只使用一個規準(整體計分法)也是可以的,這就類似於標準的Moodle「指派作業」模組中所用的計分方式。

    評鑑規準(criteria)有下列三種特色:

    1. 評鑑規準的「說明」。
      這也就是說,要清楚地描述作業的哪幾方面的特質(向度)要被評鑑。如果是質性的評鑑,能舉例說明哪些作業 是優秀的,普通的,或哪些是差勁的,將有助於學生做判斷。
    2. 評鑑規準的「量尺」。
      每一個規準都要有事先界定好的量尺,其範圍從簡單的是/否量尺,一直到多點量表,到完整的百分比量尺。每個規準 要配合該作業在這規準上的可能變化程度,設定有自己的量尺。
      該注意的是,量尺的精細與否在計算最後分數時,並不會決定此一規準的重要性, 如果兩個規準有相同的加權量,即使其中一個採用兩點量尺,而另一個採百點量尺,它們的"影響力"都是一樣。
    3. 評鑑規準的「加權量」。
      預設是,在計算作業的整體分數時,每一個規準的重要性都是一樣的。
      您可以自由變更各規準的加權量,您可以把比較重要的規準,給予大於 1 的加權量。而較不重要的規準給予小於 1 的加權量。 改變加權量將不會影響作業的最高分數,因為該數值是在設定作業最高分數參數時,就已經被固定了。
      加權量可以指派為負值,意即在該規準上的分數愈高,則作業總分就愈低。
  4. 整體計分法:
    這是使用上最簡單的評分方式(但設定上並不必然是最簡單)。 評分者將作業參照一組在評分規準上不同表現水準的敘述(或作品樣本), 然後選擇一個最符合此作業表現的敘述。再依據該敘述所建議的分數來給分。 例如,在寫作的評分上,閱卷主持人(或教師) 挑出五種代表不同層次的作品,並按其表現水準高低賦予不同的分數。其後面的評分者(或學生)就依據這分這份五等第的評分規準, 進行作品的比對與給分,但評分者有20%g;上下調整的權力。
  5. 評分規程(Rubric)
    評分規程像一個雙向表格,縱向放的是幾個作為評鑑依據的規準(criteria),橫向放的是 3 到 5 個代表不同表現水準的 層次(level)及其對應的分數,而每一細格裡面則清楚寫出某一規準在某一層次上會有的特徵。
    每一個規準可以依其重要性給予不同加權,而作業分數就是不同規準的加權組合。
    採這一方式,評鑑者沒有自由上下調整的空間。

輔助說明檔案的索引
以English語言顯示輔助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