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分數的計算

這一頁用來說明學生的最後分數是如何計算的。某個學生的最後分數實際上是五個成份的加權組合。

  1. 教師對於該學生提交作業的給分
    這是可選的,教師不一定要對每一份作業都打分數。但是若教師實際對每個學生的作業都給了分數,就可納入。 若學生同一分作業提交一次以上,那就採用他的"最佳"分數。這裡最佳分數是將指教師給分和同儕給分 依加權組合之後的最高分數。
  2. 數位同學對於該作業的給分的平均數
    同樣的,若學生作業提交一次以上,就使用"最佳"分數。當同儕互評的人數非常低,或者您懷疑同儕的給分 若不是有偏差(通常偏高),就是不可信賴(好壞不分)時,您就可以決定是否要將教師的給分也放入同儕的給分當中。 .如果將教師的給分也包含在內,那麼在計算平均數時,又會有好幾種處理方式,例如,教師的給分給予較高的加權量。
  3. 該學生在評鑑其他同學作業時的偏差程度(bia)
    這一量數是用來檢查這學生是嚴苛(分數一律偏低)的評鑑者或是寬鬆(分數一律偏高)的評鑑者。 所謂高低不是個絕對量數,而是相對於其他同學在給分時的全部給分數的平均。 一般而言,雖然被評鑑作業的分派是隨機的,但仍有可能某個人所分派到的作業都是表現較佳的,或都是表現較差的, 所以這一成分不應該有太高的加權量。
  4. 該學生在評鑑其他同學作業時給分的信度(reliability)
    這統計量數代表該學生在同儕評鑑時,對於同一作業,其給分與其他同學給分平均數的一致性。 這一統計量是先計算多位學生對同一作業的給分的"去端平均值"(刪除最高和最低), 然後算出個人給分和去端平均值差異的絕對值,累加這些絕對值,數值愈大代表此人給分的信度愈低(與其他人不一致)。 理論上,若學生能對好的作業給高分,而對差的作業給低分,那他的給分就會具有高信度。 如果您認為這班學生的評鑑能力普遍很差,那麼應該把教師的給分也納入同儕評鑑的平均數中,這會使得信度變得比較有意義。

  5. 教師對於該學生的評鑑能力所打的平均分數。
    學生評鑑能力展現在兩部分,一部分是在同儕評鑑之前,該學生對於教師提供的範本的評鑑; 另一部份是該學生對於多位其他同學作業的評鑑。教師要以其專業判斷對學生在評鑑能力上的表現給予分數,並加以平均。

    一般而言,偏差(Bias)和信度(Reliability)是衡量個人評鑑能力的量化方法,給分愈是趨中, 或是愈與他人一致,就會推論成評鑑能力愈高。所以這兩成分不應該給予過高的加權量,應該把重點放在 教師對於學生評鑑能力高低的專業判斷上,例如,評鑑者能否指出關鍵性的錯誤,提供具體改進建議等等。

這五個成分可以依照需要做不同程度的加權。
例如,若教師很認真地評鑑過每一學生的作業,那同儕評鑑的分數就可以只佔整體一小部分。
相反地,若教師只評鑑了少數的學生作業,這些分數就可以給它們一個 0.0 加權量, 把它們忽略掉。
另方面,如果這作業評鑑的重點是要看學生的評鑑能力(判斷與提供回饋),而非在作業上的表現,那麼 前兩個成分的加權量可以設定為 0.0 或很低的數值,這樣學生的最後分數將會由評鑑能力所決定。

注意,這一頁面是用來反覆計算,要一直到作業評鑑的最後階段,學生才能看到結果,一旦教師隊最後分數 及它們的加權量都滿意後,就可以顯示給學生看。

輔助說明檔案的索引
以English語言顯示輔助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