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閱率 | 612 次
學校教育的演進
文/蔡政岳
學習的方式有許多種,有架構完整的系統性學習,特色就是有明顯的結構與連續性,最明顯的代表就是學校教育;另外也有幾無架構的零散式學習,特色是項目與項目間不一定會有連接,例如:社會教育、家庭教育等。這邊主要是以學校教育的演進為主。
在春秋以前,教育主要目標是培養治理國家的人才,因此只有貴族的子弟才有資格接受教育,一般的平民沒有接受教育的機會,學習的動機主要是接受長輩的職位,而教育的方式以經驗的傳遞為主,且教學者地位通常較學習者高,所以教學的內容是由教學者來進行主導。
│孔子,來源:https://www.flickr.com/photos/103275767@N06/10337195046│
春秋戰國時期,孔子開始了平民教育,推廣有教無類,此時教育主要目標是培養治理國家的人才,而且教育的對象擴及到了平民百姓,學習的動機也不再只是被動的接續長輩職位,而有個人尋求知識的探索的原因出現,此時開始有了學校的雛形。隨著科舉制度的興起,學習的目標逐漸轉變為以考取功名為目標,希望透過教育取得較好的社會經濟地位。
清朝後期以後,西方工業革命後的思想傳入亞洲地區,教育的目標轉換為培訓大量基礎勞工,開始推行義務教育,以期提高人民水準,個人的學習目標幾乎沒有受到重視。
在網際網路發展以前,主要的學習方式是以實際教授為主,學習者與教學者需要處在同一個空間下,進行教學。部分學習者因為有其他知識的載體,例如書籍、報紙等,可以不受時空限制,但因為載體的製作與保存不易,此種學習方式所占比重不高。
近年來,隨者網際網路的發展,上網的門檻愈來愈低,且網際網路有著:流通速度快、容易保存、幾乎不受時空限制等等的特性,教學者與學習者的角色開始模糊,學習者可能不知道教學者是誰,學習方式不再受限於傳統的實體學習。
學校教育也利用網際網路幾乎不受時空限制的特性,為了將學校移轉到網際網路中,或是做為實體教學內容的補充,而建立數位學習平台,例如:可汗學院、社團法人台灣開放式課程聯盟……等。以下介紹部分有提供正體中文介面的平台:
綜觀以上,學校教育的方式在網際網路出現後,出現重大的變化,教學現場不再侷限於教室,學習的對象也愈來愈擴大,從原本只有貴族後代,演變到人人都是學習者,教學者不再故定是教學者,而是可能會轉變為學習者其中的一員,究竟線上學習是否能取代實體課程的教學,還是曇花一現,亦或是二者並存?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