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閱率 | 493 次

內心寶藏 啟發知識的原貌

文/吳欣玫 


第四屆「內心寶藏-2017嘉義國際藝術紀錄影展」,於三月十七日至四月二日,策劃了許多國內外優秀藝術紀錄片作品的放映與大師講座,這次選擇了其中一場講座,想了解今年的影片規劃-邁向臺灣影像藝術:藝術紀錄片的前世今生,聽完之後發現原來自己所認知的知識、學習的影像敘事,都是需要被打破,並重新與內心連結。

 |2017年嘉義國際藝術紀錄影展,以內心寶藏為主題,規劃四個單元。|圖片來源:2017嘉義國際藝術紀錄影展

 

主講人孫松榮教授從回顧歷史,討論藝術紀錄在台灣的演變、藝術與紀錄片如何產生關係,以及如何承接藝術紀錄概念,其中,提到現在一般認知的紀錄片,大多有搭配旁白,將故事內容表達清楚,例如現在的新聞專題紀實報導,但是在七十年代,張照堂的「王船祭典」作品中(拍攝臺南縣蘇厝鄉燒王爺船民俗祭典),將影片與電子音樂搭配,透過音樂去呈現祭典的精神與信仰,當時在看教授播放的片段,覺得搭配得很好,沒有呈現現場吵雜的聲音,反而用配樂把精神面襯托出來,後來教授解說,第一,當時以民俗為主題是很少見的,因為它在當時非主流,而且這部片是透過儀式、蒙太奇、音樂,讓這片子變的抽象,表達出人民內在的信仰,還有對當下的意識、恐懼等等,覺得訝異的是,就算只看片段也感覺就像是現在的作品。

 │藉由影片表達壓抑內心抽象情感│

回應歷史環境,臺灣在解嚴前,社會是國家掌握,許多開放思想是被禁止的,一位藝術家陳界仁,透過拍攝人戴頭套在街頭上行走的行為藝術,表達人民好像活在封閉的社會,身體封閉在未知的世界,從民俗到街頭的行為藝術,表現身體對自由的渴望,以及受到當時一社會事件-李師科搶案,在電視台不斷播放銀行遭搶的監視畫面的影響下,反映在藝術家的作品,都呈現了當時對社會、政治的看法,對於紀錄片的省思在於,這些受到壓抑的內心情緒如何被表達,如何透過視覺傳達抽象的概念。

教授舉了一個例子,陳界仁的「凌遲考 一張歷史照片的迴音」,影片將凌遲照片中,從受刑者胸部的兩個傷口,看見被八國聯軍摧毀的北京圓明園、日本731部隊在哈爾濱設立的人體實驗室、冷戰時期的台灣政治犯監獄、跨國企業遺留在台灣的重污染地區,以及產業外移後的工廠廢墟,凌遲考在原來的概念是一個人犯罪被處決,陳界仁把概念擴大,當中國被外國侵占是凌遲,被凌遲的概念,從身體到殖民主義,到人民被遺棄的情況。

 │打破限制 跨界連結│

我們通常看影片是去電影院、美術館等等空間,還有一種是在戶外,這個戶外場地不同的地方在於,它是影片當中的歷史現場,教授舉了自己實際參與過的活動,是陳界仁的「殘響世界」內容說明樂生療養院,在政府強制拆遷之後,剩下的人的如何生活,紀錄這些無法言語又壓抑的心情,當時是藝術家和群眾約在捷運站,然後用發財車載著布幕,一路帶領群眾上山,回到現場地點進行播映,一場與群眾、土地,和歷史的連結,加上有當時的院民親自帶領群眾了解現場,更有身歷其境的感覺,陳界仁覺得,當代藝術或是說某種影像藝術的概念,應該不是做出一個很有藝術性的東西而已,而是要回到我們歷史,回到我們能夠連結到民眾的生活方式裡面,藝術家用不是一般主流旁白解說的做法,他拆解說故事的方式,雖然這些作品不像好萊塢那麼平易近人,是比較不容易理解,但是現在藝術家用別的方式,來挑戰我們的感官和觀看理解的能力,教授說,像紀錄片以前是跟實驗片結合,後來才轉成要為社會服務,在藝術裡面也有主流與非主流的問題,就像台語,在以前也是被視為不能搬上檯面的,但是現在台語是能被好好處理的素材,或許你認為的藝術,並不是全部的藝術,那些被認為不是藝術,只是沒有從來沒有被討論而已,藝術家翻轉這些概念,挑戰知識原來的樣子。

│主講人 介紹:│
主講人:孫松榮 教授
畢業於法國巴黎第十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電影學,曾為第53屆金馬獎評審委員,現任南藝大動畫藝術與影像美學研究所教授和《藝術觀點ACT》召集人暨主編,主要研究領域為現當代華語電影美學研究、電影與當代藝術、以及當代法國電影理論與美學。
2017嘉義國際藝術紀錄影展:http://2017.chiayi.fil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