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閱率 | 698 次

從新一代設計展看「行動友善醫療設計」

文/呂依亭  圖/李思萱、謝佳紜、劉彥甫、張郁涵 


 面對全球產業走向行動科技化的趨勢,醫療產業也不遑多讓的在行動醫療應用上有所顛覆,試圖改變傳統耗時的醫病問診模式,啟動手指經濟與行動醫療的開關,其中在今年初,合庫已結盟全國八家大型醫療院所推動行動App付費,藉此減少排隊繳費人潮,同時提升醫院的安心服務品質;這樣的產業發展導向也滲透到這幾年的新一代設計展中,從全國設計相關科系學生的畢業專題製作,我們發現除了醫療產品本身硬體的操作改善設計外,越來越多同步結合行動App偵測紀錄的友善設計,這次我們很榮幸邀約到今年度新一代三組設計新秀進行一場以病人為出發點的行動友善醫療設計對話。

 

 │ 設計新秀團隊簡介

 

 │行動App設計分享│

我們常常因為不熟悉所到空間而迷路。

思萱和佳紜因為多年來觀察到新一代展覽場地有如迷宮般的錯綜複雜,決心實際從「展場導航」這個較淺層的點切入,期望能慢慢開始改善多年來參展者與觀展者各自經歷到的痛點,也因為抱持著有開始才能改變的精神,藉由iBeacon技術來建築「新一代設計展的顧客旅程地圖(Consumer Journey Map)」的設計概念。

 

 

 │「wheee」行動APP

 

我們是否因為有病就吃藥而忽略了長期照護的重要性?

彥甫因有記憶以來,膝蓋不適一直困擾著阿嬤,從小看著她吃藥看醫生到現在已經行走不便到需要開刀治療,加上全世界有15%成人罹患退化性關節炎,過度依賴藥物與保健食品問題日趨嚴重,期許自己能透過學校所學去設計出一套解決方案。設計「KNEESUP」期望提供這症狀的患者一項自主復健的解決方案,提升大腿肌力即可幫助膝關節穩定並減輕疼痛,整合穿戴裝置與App的膝關節復健系統,幫助初期患者從復健到日後的長期保健,藉由裝置的感測器記錄肌肉施力等數據,結合App的運動互動教學,達到正確且有效的訓練延緩退化;除了能在App上檢視成果與狀態外,也可提供數據給醫生利於診斷,有別於厚重的輔具,裝採用手壓充氣輔助支撐,降低復健時軟骨磨損機率,給患者輕巧的穿戴體驗。

 │「KNEESUP」行動APP

 

你是否也有因為設備不足而無法安心照護家人的經驗呢?

郁涵因為弟弟本身是氣喘孩童,每次看到他氣喘發作痛苦的樣子,會感到相當不捨,而身為設計師的郁涵,想著全世界的氣喘族群有15%是孩童,因為沒有長期肺功能的監測習慣,以致無法正確使用藥物,而病況也無法有效控制,他們的家人也因此擔心,希望能為世界盡一份心力,所以以氣喘的族群作為發想的中心並找出問題的癥結點和解決方式。設計「Asthma Keeper」的目標是提供一項氣喘孩童學習自我照護及讓家長安心的解決方案。它是個整合穿戴裝置與App的肺功能監測系統,幫助5~12歲的中重度氣喘孩童維持肺功能監測的習慣,和讓家長遠端關心孩童狀況。藉由裝置的感測器紀錄吹氣量和引發氣喘環境誘因等數據,預測氣喘發作的時間點,App提供個人化的處理建議以達到預防且避免永久的肺傷害。除了能在App上檢視狀態外,也提供醫生用的網站呈現圖表數據,利於診斷提供精準的用藥處方。有別於傳統肺功能監測輔具,App將吹氣習慣遊戲化讓孩童學習到正確的氣喘知識及培養自我照護。

 │「Asthma Keeper」行動APP

 


 

│設計聊天室│

小編:請問你們在設計發想過程中有遇到什麼困難嗎?

思萱&佳紜:

其實整個概念發展過程都蠻痛苦的,不過我們發現在新一代展覽中,兩方的角色痛點會重疊,雖然這個問題點是屬於比較表層的,但經一年時間的研究,我們認為從這個痛點切入就是一個開始,抱持著一個改變就是新開始的態度繼續努力。

彥甫:

一開始會認為自己的概念也許不可行並產生困惑迷失方向,但在發展過程中我儘可能地去搜集資料,再藉由與病患和復健醫師的訪談來驗證可行性與合理性。

郁涵:

在設計初期定位PFM & Spirometer左右搖擺相當久,過程中有遇到專業人士的反對,說孩童用這樣的輔具會讓氣喘更嚴重,也曾經糾結遊戲化的部分應該要呈現在穿戴裝置上還是App上。

小編:如果要實際進入市場,你們覺得還有哪一個部分的設計需要再提升?

思萱&佳紜:

定位的精準度還需要進行實地測量和改進,目前計算的方式可能會讓iBeacon的訊號重疊,造成定位不準確,因此還需要進行更多的測試。另外,除了定位以外,App中的其他功能也需要更聚焦,例如:找到展品的方式或者是後續對有興趣的展品的追蹤等需求功能。

彥甫:

進入市場要考量的層面太廣了,除了面對現實的價格外,給使用者長時間體驗也需要考量進去。就現階段來說,可能會把不必要的功能去掉,專注做好核心的部分,以提升App互動教學的部分為目標,讓病患可以更簡單地學會復健動作。

郁涵

雖然產品的完整度已經相當高,但我認為使用者測試在設計的環節上才是第一步,使用者在操作或使用上的困難和回饋都是設計師最需要聽見或知道的,在設計前已做過一些使用者調查,但設計後測還沒有做,未來經過後測,相信我的產品一定還有一些地方需要再做修改。

小編:你們對「台灣在行動醫療改善與友善設計現況」想說的話?

思萱&佳紜:

考量到醫院空間以及目標的客群,App或許不是唯一能改善的方法,目前wheee使用的技術是iBeacon,也就是藍芽訊號發射器,而在醫院中放置許多藍芽訊號是否會對人體造成影響?這些也許需要專門人員來回答。我們有耳聞台北車站最近也釋出一款導航應用程式,但他們是使用掃描QRcode的方式讓使用者定位;導航有許多方式,而各種空間可能適合不同的技術應用,這些都尚待研究。另外,馬偕醫院在今年一月時出了一款專屬的iOS App,就是利用iBeacon技術的醫院空間導航,這讓我們很高興,因為這技術有人實際應用在醫療領域,期望有一天能夠真正幫助到需要的人!

彥甫:

很高興且非常感謝有這麼棒的平台提供這樣的機會,讓好的資訊能累積下來並傳遞出去造福更多的人。因為有些問題的本質也許不是器材設施上,而是資訊傳遞夠不夠有效,我在發展這個設計的時候,發現有些病患的觀念不是這麼正確,也許應該要提升知識傳遞的效率,而醫療扮演的角色也不只是解決病患當下的不適,而是可以考量到後續的服務並提供資源幫助患者。在資訊爆炸的現今,內容的傳遞更加不容易,優質的內容累積與推廣越來越重要,面對未來的我們要一起努力。

郁涵:

我認為在兒童的醫療空間上,需要改善的更有溫度,讓小朋友面對醫療或疾病不是那麼冰冷的印象。

 

 │結語│

透過和新一代設計新秀的一場對談後,最大的共同點就是當我們更用心關懷生活的周圍,關心身邊的親友,甚至不認識的人們,必然會發現有許多地方需要我們共同努力去改變的角落,而這個改變並不是當下及時的協助,更應該是永續資源的友善協助。我們也需要進一步去建立一個共識,「行動醫療App是輔助工具,協助醫病監測」,要避免醫療服務過度數位科技化,因為病患們還是需要醫生進一步的親自診療問候,才不會導致醫生病患之間缺乏互動交流,讓醫療越來越不人性化而忘了以病人為中心的醫療精神,一起用心看見病人的需要。


│資料來源

新一代設計展官網http://www.yodex.com.tw/
中時電子報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
健康物語http://www.hqfirst.com/
花蓮慈濟醫院/院內日誌http://hlm.tzuchi.com.tw/